1、拒設火葬場 口湖鄉民遊行抗議
來自雲林縣口湖鄉各村的民眾共同參與反對設置火葬場的遊行,表達反對設立生命園區、火葬場及保護濕地生態的訴求,全程約有數千名群眾參與,場面浩大,鄉長特助蘇國平則接下陳情書,表示將會遵守法定程序並持續與民眾溝通。
2、嫁接苗賴手感 育苗場看農業缺工
農產業有許多依賴人力技術與經驗的工作內容,育苗場只是其一,這些工作無法用機器取代,需要大量人力,從育苗場觀察,探討農業缺工的問題,而去年農委會提出引進外籍農工的政策,讓許多人引頸期盼,但在多方反對意見下,不了了之。
3、陳明章講唱會 分享土地的故事
音樂創作人陳明章於4月29日,在中正大學演藝廳舉辦《月光暝》二音和弦校園講唱會。帶著吉他和月琴重回校園,融合多種臺灣傳統元素,用輕鬆談唱的方式,分享從臺灣這個土地滋養出的音樂。不少聽眾慕名而來,一起沉浸在這個藝術的夜晚。
4、duai族生活 類比刊物的追尋
獨立書店創辦人徐子凡,日前到中正大學分享如何堅持信念與兼顧生活,類比刊物及絹印的出版工作讓徐子凡能堅持自己的理念。徐子凡自稱為duai族,不在乎外界眼光及世俗的價值,他的演講內容及活潑的說話方式讓在場的大學生都有不一樣的收穫。
5、檜意森活村 打造慢活藝術大街
日前檜意森活村和嘉義市政府合作,在園區內試辦藝術大街的活動,於每個周末早上10點至下午5點將共和路封街。一方面解決假日人潮眾多時,共和路人車爭道的問題,同時,提供表演藝術者發揮的空間,打造慢活藝文生活。
6、遇見自己 陳盈伶貓系列個展
在4月22日至5月3日於鐵道藝術村展出個人作品的陳盈伶,將「遇見」作為創作理念,開始她一系列的展出,而此系列命名為「貓」,透過從流浪貓身上找到的故事,與自己內心的情感結合,並轉換成與貓的對話,選用以往只用於畫山水的水墨畫來表現主題。
7、北港藝閣文化 傳承延續待考驗
藝閣是民間為慶祝媽祖生日,而留下來的傳統。北港藝閣師傅顏三泰,傳承父親的技術,將民間故事融入主題中,並加入聲光效果,再創藝閣文化巔峰。隨著時代演進,需要繁複手工的藝閣也漸被電子花車取代,為了保存難能可貴的傳統技藝,顏三泰夫婦付出了許多努力。
8、飄香山林間 三合院咖啡館
位於中埔山林間的一座咖啡莊園,以東方古厝結合西方咖啡文化,不只能品嚐咖啡,更能學習關於咖啡的新知。店內的咖啡豆從栽種到烘焙,全由老闆自行監督完成,有別於其他咖啡館,堅持用「心」經營的莊園,如同山中桃花源,值得一探究竟。
9、諸羅崇陽古道 社區再造成景點
位於嘉義市文昌街51巷至和平路161巷的路段,是舊時嘉義縣中埔鄉49庄往返諸羅的大通路,也就是光復社區發展協會努力營造的「崇陽古道」。如今在協會的改造下,將原本斑駁的外牆重新漆上了彩繪,並種植植物美化,昔日古城也有了全新的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