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立中正大學-數位媒體製作研究中心-中正E報第597期

 

中正E報

 

中正E 597小期ETV 單元一

 

ETV單元一 實習媒體 關心在地 據實報導 多元發聲

 

 

 

歡迎收看第597-1小期ETV,本期為您帶來以下報導:

1. 單車上火車 你上對了嗎?

2. 北港義民廟 保佑毛小孩平安

3. 嘉義不打烊 夜計畫登場

 

中正E 597小期ETV 單元二

 

ETV單元二 實習媒體 關心在地 據實報導 多元發聲

 

 

 

歡迎收看第597-2小期ETV,本期為您帶來以下報導:
1. 都更工作站 攜手創未來
2. 台版羅浮宮 停車場反光引爭議
3. 青春飛舞 藝入偏鄉
4. 民雄國小校刊 實踐智慧民雄願景

 

中正E 即時新聞

 

三峽車禍

 

 

【記者 廖欐人/綜合報導】

 

新北三峽於5月19日發生死亡車禍。焦點除指向肇事駕駛個人問題,也延伸至高齡身分與道路規劃是否完善的爭議。學者呼籲社會各界應在靜待司法調查結果的同時,理性檢討現行法規,並共同反思制度設計與落實之間的落差。

 

新傳獎合照

 

 

【記者 萬之勤/嘉義市報導】

 

 

在多元聲音與創新思維交織的時代,第22屆新傳獎「光影」頒獎典禮於5月24日圓滿落幕。來自各地的參賽學生,不僅為活動注入豐沛活力,更以作品反映出對社會的敏銳觀察與深刻關懷,表彰學生在多元媒體創作中的創新與關懷,展現新世代媒體人的熱情與實力。

 

新聞講座合照

 

 

【記者 謝慈芸/中正大學報導】

 

今年(2025)5月21日,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第22屆新傳獎與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合辦「全球化下的新聞實踐:在地敘事與多元對話」講座,邀請兩位資深記者,《報導者》曹馥年與《鏡電視》吳亭儀分享實務經驗,帶領學生反思新聞的社會角色與價值。

 

 

 

中正E 597小期廣播新聞

 

嘉義市文化公園以「諸羅樹蛙」作為主題,打造共融式特色遊戲場

 

 

【記者 蔡詠淇/綜合報導】

 

共融公園近年在全台快速發展,標榜讓所有兒童都能自由及安全的遊玩。然而,硬體設計上的「共融」並不等於真正無障礙,許多設施仍對特殊兒童構成限制,甚至造成心理壓力,期盼「共融公園」從設施到心理全面友善,才能真正實現兒童的「玩樂平權」。

 

修復神像工作中

 

 

【記者 鄭安廷/嘉義市報導】 

 

 

嘉義慈悲協會走訪縣內17個鄉鎮公塔舉辦清明法會時,發現多尊地藏菩薩神像因年久失修而破損,為重現莊嚴相貌並延續信仰精神,發起神像修補行動,迄今已修復數百尊佛像,引起地方熱烈回響。

 

在田間騎腳踏車、啃食甘蔗初體驗等,吳學展設計的導覽路線

 

 

【記者 游竣棋/綜合報導】

 

自113學年度起,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為配合行政院「校園資通訊禁令」,著手汰換器材室內來自中國品牌的設備。然而,在實務執行過程中,不僅面臨器材報廢所帶來的資源浪費,替代設備的穩定性與學生使用體驗也引發質疑。

 

原民週招牌

 

 

【記者 黃毓卿/中正大學報導】

 

 

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每年提供經費支持原住民族學生推廣文化,國立中正大學原住民傳承社今年復社第一年,與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共同舉辦原住民族文化週,這次除了擴大文化面、增加族群數量,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,讓大家透過推廣族群文化更加了解別人也認識自己。

 

中正E 597小期文字新聞

 

情緒管理成長繪本

 

 

【記者 徐意/綜合報導】

 

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。隨著時代變遷,兒少課業壓力增大、家長工時變長等情況陸續出現,使得孩子們的幸福指數逐年下降。家庭、學校與社會如何共同編織緊密的安全網,是眾人需加以思考的問題。

 

豆菜麵的配料簡單,吹涼的麵條配上爽脆的豆芽菜,再淋兩圈蒜蓉醬油

 

 

【記者 洪藝庭/臺南新營報導】

 

 

在臺南溪北地區巷弄間的麵店,有著一碗碗看似簡單,卻承載無數居民回憶的豆菜麵。以麵條、豆芽菜及醬油構成的平凡滋味,不僅餵飽無數勞動的身軀,更在地方飲食文化中扎根超過一甲子。讓我們一起走進街頭老店,聽聽居民與店家對這道古早味的深情告白。

 

在冰果室吃上一口薑汁番茄,是南部老一輩的回憶

 

 

【記者 吳玟潔/綜合報導】  

 

薑汁番茄是許多長輩的回憶。如今薑汁番茄所使用的黑柿番茄逐漸減少,但這道古早味沒有因此消失。對於不排斥番茄與薑味的年輕人來說,這樣鹹甜又冰涼的滋味,反而成為想嚐鮮、解膩時的輕食選擇,讓舊味道以新方式繼續存在。

 

每到假日午後,吳正雄便背起手風琴,在這個角落演奏

 

 

【記者 羅可芹/台南麻豆報導】

 

 

在台南麻豆的總爺藝文中心,有段旋律持續迴盪數十年,那是來自一位駐點街頭藝人的演奏,他不是明星,卻用音樂駐守地方、陪伴無數來客。帶你認識這位這位「活地標」,揭開他與夥伴組成的「呆呆熊樂團」,如何用旋律留下在地記憶。

 

中正E 597小期文字新聞

 

過去挽面師傅多於路邊擺攤,挽面環境較不理想

 

 

【記者 吳玫瑾/雲林斗六報導】

 

在快速變動的美容市場中,雲林斗六有一家挽面店默默守護著傳統技藝的溫度。這門流傳多年的臉部美容術不只修飾儀容,更承載文化記憶與人情味。從街頭擺攤到顧客回流,老闆娘何惠如用細膩手藝與貼心服務,為人們留住那份屬於挽面的溫柔時光。

 

灣兩大連鎖書店於官網呈現的2024年度暢銷書分類占比比較圖

 

 

【記者 江欣蔓/綜合報導】

 

 

在現代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意識的提升下,心理勵志書籍成為自我療癒的重要途徑。不少民眾視其為心靈解方,但專家提醒,這類書籍在提供慰藉的同時,也可能因過度簡化而造成誤導。除了從書中汲取智慧,更重要的是辨識其局限,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支持。

 

在全球手機遊戲市場中,台灣以 25 億美元的玩家消費金額位居全球第六名

 

 

【記者 鄭玥茼/綜合報導】

 

在現代網路語境中,玩家在線上遊戲中購買裝備或者資源的行為,通常被稱為「課金」。隨著數位娛樂的普及,課金已成為玩家提升遊戲體驗的重要方式,不僅可以解鎖更多遊戲內容,也帶來抽卡的快感和與朋友分享戰利品的樂趣,成為社群互動的新媒介。

 

改建於日式倉庫的咖啡館

 

 

【記者 黃凱信/嘉義市報導】

 

 

「迴嘉呷酒」今(2025)年於5月10日至11日舉辦,地點選在嘉義市一棟改建自日治時期百年老屋的咖啡廳。以閩南語「呷」諧音,象徵「嘉」和「家」,傳遞對家鄉的思念與歸屬感。匯集11家不同的酒商,與民眾共襄盛舉,讓日常裡的嘉義市增添酒香的氣息。

 

國立中正大學校門口

 

 

【記者 李宥潔/中正大學報導】

 

教育部推動校園去威權化政策,引發國立中正大學是否改名的討論。學生對此議題看法分歧,有人認為校名象徵學術品牌與身份認同,是學校歷史與文化的重要一環;也有人認為改名是實現轉型正義的必要步驟,能讓學校與現代價值觀更加契合,避免因歷史人物爭議而影響校園形象。

 

羽球系際盃吸引共20隊參與,經小組循環與單淘汰賽交鋒,電機A隊最終奪下冠軍

 

 

【記者 王怡婷/中正大學報導】

 

 

國立中正大學羽球系際盃於5月5號登場,來自各系的球員們齊聚球場,一較高下。賽事由學生組成的羽球聯盟籌辦,為期五天的比賽賽制緊湊、競爭激烈。本次活動由學生自主籌劃,展現良好執行力與熱情,也讓校園體育文化更加豐富。